網頁

2024年7月8日 星期一

你在心中植入什麼樣的「印記」,就等於種下什麼樣的種子;他們都會生根、發芽、開花、結果。《當和尚遇到鑽石》(The Diamond Cutter)

東方與西方的融合、僧人與商人的交會~

《當和尚遇到鑽石》第四次挑讀

豐盛富足來自慷慨分享,身體健康來自助人復原…這個有點矛盾的觀點在佛教義理裡卻是屢見不鮮。

流傳在東亞文化圈的「因果循環」是如此根深蒂固,導致我們身在其中卻已然失去對於因果深層關係的觀照。

好像有個無形的神明時時偷窺我們、躲在我們頭上打分數,並依照分數高低給予「報應」…

其實,這已經不是因果業力法則的原貌。

你在心中植入什麼樣的「印記」,就等於種下什麼樣的種子;他們都會生根、發芽、開花、結果。

好的種子長出善的果報,

壞的種子長出惡的果報;

這一點無論你是誰都平等不二。

但是,惡的果報並不是一種懲罰,而是單純的反作用力;

其實接納這些印記的開花結果如同吃飯止飢、喝水止渴般自然、自在。

吸引力法則與業力種子法則兩者是一陰一陽、不一不異。

對我來說,單純接受吸引力法則的人容易誤解宇宙的本質與自身靈魂藍圖;

需要因果業力種子法則來加以調和,方可將心量放大、顧及萬有。

#當和尚遇到鑽石 #業力種子

https://m.facebook.com/story.php?story_fbid=pfbid0CMbbMwZ2PFJXm6BrqwAgXVbYPn3vqneXoR8QxXCMmWMJf9aekPzvtvPT9XhMXj8Ql&id=61554894822595&mibextid=Nif5oz

當和尚遇到鑽石 英文
(The Diamond Cutter)
鑽石切割機 

我的網誌清單

  • 《莖草集》第一冊 -- 黃念祖老居士 - YA居士問:眾生本來是佛,現在是迷糊掉了,悟了不迷的話就是佛,那悟了還會不會再迷? 答:《圓覺經》裡頭,有一個大菩薩問過這個問題,跟你問的這個問題一樣。 釋迦牟尼佛當時就回答了,說礦石裡頭有金子,代表人都有佛性,你從礦提煉,把那金子煉出來成了金條了。 成了金條之後,金條再也不會變成礦石了。 這是釋迦牟尼佛...